在2月28日晚闭幕的京昆群英会上,国家京剧院的《杨门女将》、天津京剧院的《野猪林》等经典戏、看家戏出票情况较好。
弘扬民族文化,付诸行动并不容易。戏曲演出成本高,市场多以中老年观众为主,票价高了,观众买不起,票价低了,成本打不住。对此,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表示正在考虑更多的方法,让一些老戏迷能够买得起票子来大剧院看演出。
随着李佩红主演的程派《穆桂英挂帅》的落幕,上海大剧院“2011京昆群英会”昨晚闭幕。三个星期内,五大京剧院团的11台12场演出陆续上演。陈少云、安平、孟广禄、刘桂娟、王平、王蓉蓉、杜镇杰、迟小秋、张建峰等京津沪名家逐个登场。此次群英会,算得上是大剧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京剧展演。对于一向以交响芭蕾、音乐剧等现代演出剧目为主的大剧院而言,如此集中大规模地进行传统戏曲展演,是否会有观众?能否赚回本钱?
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了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他笑着回答记者:“钱肯定是赔的,但关键得看这账怎么算。如果是一举两得的事,赔钱也要做。目前这个演出虽然会亏一些钱,但亏得并不算多。这件事,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票房之外寻求企业赞助
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史上,以交响芭蕾、音乐剧等西方艺术为主的演出占据了绝大多数,而这些年,上海大剧院也开始尝试起各种传统戏曲的演出。对此,张哲表示,上海大剧院是政府投资的文化设施,也是上海的城市标志,这样一座剧院,有义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现在也不反对西洋的艺术,但必须要考虑平衡。”
张哲同时表示:“从长期发展来看,我们也需要开拓节目源。这么多年,大剧院已经做了很多国外的演出。但是很多高成本的一流团来演出,也是必亏无疑。像交响乐团,少则亏20万元,多则亏100万元。与其这样,我们为何不把这些投入放在我们民族艺术的推广上?”
不过,弘扬民族文化,付诸行动并不容易。戏曲演出成本高,市场多以中老年观众为主,票价高了,观众买不起,票价低了,成本打不住。对此,张哲说:“我们现在正在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多的企业为我们提供赞助,大剧院毕竟有自身品牌。很多企业通过买票的方式支持我们。现在我们的票价基本上和逸夫舞台的京剧演出不相上下,我们也在考虑更多的方法,让一些老戏迷能够买得起票子来大剧院看演出。”
据悉,此次大剧院的京剧系列演出最高票价是580元,但主力票价在以50元至380元之间,并且推出了一些优惠套票,相比大剧院的其他演出,显得略为便宜,但对于一些中老年的戏曲观众而言,这样的票价依然会让他们有些“吃力”。
本文栏目:2011年戏曲新闻,关键词:,网址:《上海大剧院:赔钱也要做京昆》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1/25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