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在华北某省调研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驻地在省会城市的省级戏曲院团,民众在该城市基本看不到其演出。按理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与省级院团同在一个城市,看演出应该不难,可现实恰恰相反。一些院团负责人告诉笔者,近年来院团主要的业务工作是送戏下乡。每演一场,政府补贴一定的费用。而在城市,院团则“没有演出的名头”。
院团演出在城市出现“灯下黑”的情况,看似让人费解,实则事出有因,上述院团负责人的解释不可谓不直接。“没有演出的名头”,就是当地政府没有安排类似的服务项目,没有项目也就没有资金支持。对于很多院团而言,常规演出队伍需要包括乐队、舞美、演员等在内数十人,加上剧场租金等,一场下来的花费也不是小数目。如果没有人买单,单靠院团显然是不行的。
这几年,作为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对公益惠民演出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尤其在基层乡村,各地都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诸如“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明确的目标。可以说,随着送戏下乡工作的深入开展,很多农村居民“在家门口看戏”已不是新鲜事。但在部分城市地区,公益惠民演出仍有可提升的空间,主要是演出场次少。
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送戏下乡的同时,以保障市区居民欣赏需求为目标,开展城市惠民演出季,进行常态化演出;二是将戏曲院团在城市的惠民演出,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式,将戏曲演出与旅游线路相融合;三是充分利用城市各小区的公共空地,开展小型戏曲演出,将有限的院团演出资源惠及更多居民。(苏锐)
(摘自 《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荥阳七小大型戏曲团体操献礼第七届中小学生体育节
下一篇:汉派京剧创作 不走寻常路
本文栏目:戏曲新闻,关键词:,网址:《莫让戏曲演出在城市“灯下黑”》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news/201905/36045.html
- 以匠心演绎,向经典致敬 | 文汝清演出周圆满成功 06-16
- 北京市总工会推出话剧《翔云8号院》 04-23
- 《梨园闯关我挂帅》8月5日节目预告 07-24
- 浦江重现30年前的婺剧“斗台戏” 05-07
- 文化养老 艺养结合 戏曲名家公益演出唱响郑州如意湖畔 05-05
- “一代宗师罗家宝先生名曲汇演”粤曲演唱会将于4月3日在香港沙田大会 03-31
- 地方戏传承需要新意 06-01
- 茅善玉与沪剧《敦煌女儿》的8年打磨 04-11
- 五•四”青年节•优秀青年京剧演员演唱会 05-04
- 南京市京剧团“流·传——经典剧目传承展演”开票 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