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演员在中国评剧大剧院表演罗田黄梅戏《余三胜轶事》。摄影:新华社记者吴建路
180多年前,余三胜生于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七娘山村余家湾,幼喜演艺,自学渔鼓,演唱东腔,后入汉口工汉调末角。清道光年初,由津入京,入春台班,成为台柱。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鼎甲”。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京剧创始人之一。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强晓玲 实习生黄骋俐
“当年他在九资河唱东腔可是出了大名的呀!”
“奶奶,我爷爷一生有很多故事吧?”
“有很多磨难。当年,他才十八岁……”
追光亮起,少年余叔岩搀扶着奶奶走上舞台,一段往事被提及。随着一声“哎——”凌空呼啸,宛如裂帛的罗田东腔唱响,所有人的目光穿越时空聚向纱幕之后,聚集在青年余三胜身上。此时,舞台中景栩栩如生的《同光十三绝》纱幕缓缓提升,京剧“鼻祖”、一代宗师的传奇人生从九资河开始……
新编大型古装黄梅戏《余三胜轶事》6月18日晚在中国评剧大剧院首演。这部戏讲述了湖北罗田东腔艺人余三胜离开家乡,前往汉口学习汉调,继而进京搭班,创制“反二黄”唱腔,为京剧的创立和形成作出重大贡献,被艺界誉为“老生三杰”并得到皇帝“戏状元”封号的感人故事。剧中罗田东腔、汉剧、京剧唱腔与黄梅戏唱调融为一体,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作为“2016·湖北优秀剧目北京行”之一的《余三胜轶事》,由余三胜故里——湖北省罗田县倾力创排,是县级剧团唯一入选剧目,是罗田县自1520年建县以来的首次进京展演。
“经过4年反复精心打磨,今天我们终于登上北京的舞台。”对于这部呕心沥血的古装大戏,艺术总顾问、著名剧作家沈虹光感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能够一直吸引你,想知道人物下一步会怎么样,跟着故事走,不跑神,不打野(开小差),不起身出去打电话或是上卫生间,这就是好看的了。这好看的一步,《余三胜轶事》做到了。”
“黄梅戏的故乡在黄冈,中国京剧与黄冈有着深厚的渊源。”湖北省罗田县委宣传部长童伟民说,用家乡的黄梅戏唱响家乡的历史名人,让黄冈人普遍熟知、热爱、传承家乡的优秀文化,让外地人更加关注、重视、支持黄冈黄梅戏的发展,吸引京戏大师和众多京剧票友走进罗田寻根问祖,“除了美景,罗田更有余三胜这张闪亮的名片。”
“送哥送到大河岸……”不断回响在剧场的罗田东腔音调高亢,让客居北京20多年的罗田人刘选国眼睛湿润了,“这不仅仅是乡音乡情,更是艺术的感染力。”晚上11点,难抑观剧的兴奋,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今晚的首演,让北京观众为一个来自大别山区县级剧团的精彩演出折服喝彩。”在当前戏曲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把观众从电脑、手机、网络、电影院中拉到剧场不易,让他们看完并不断喝彩,迟迟不肯离去则更难,“今晚,《余三胜轶事》无疑是成功的。”
本文栏目:戏曲资讯,关键词:,网址:《大别山小剧团送京剧鼻祖再“进京”》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3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