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当高台花鼓遭遇荧屏“毒舌”


近期,陈道明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现场发飙一事引发热议。

节目现场,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赢得喝彩。但青年评论员却“毒舌”相向,评价高台花鼓表演没有创新、没有个人英雄;还有人质疑,孩子们可能凭借表演走上很大的舞台,但这技能能当饭吃吗?对此,陈道明严厉批评道,青年团的成员可能读过不少书,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理解不深。陈道明发飙的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高台花鼓之类的传统曲艺与文化为何要上此类节目,听凭毒舌评论?这又折射出传统曲艺与文化在与现代对接时面临怎样的尴尬境地?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伴随着历史上各种灿烂文明而形成的传统曲艺和文化也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我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它们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等等。此外,我国还保留了风姿各异的民间绝活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但如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少传统艺术形式面临传承不力和发展乏力的尴尬,听众流失、演员减少、团队解散、继承者寥寥,这些都困扰着传统曲艺的从业者,也对独特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化类型形成冲击。

相对而言,《传承者》节目中播放的稷山高台花鼓所遭遇的生存困境,或许还不算十分窘迫。这一为祭祀农耕文明始祖后稷、由农民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2008年曾作为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节目亮相鸟巢,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但是,即便屡获殊荣,高台花鼓要想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依然遭遇困难。设想一下,假如不是亮相鸟巢,假如不是亮相电视荧屏,全国有多少观众会了解甚至听说稷山高台花鼓呢?又有多少观众真的能够欣赏和读懂其中的艺术魅力呢?再设想一下,假如不是陈道明“拔刀”相助,人们对高台花鼓的理解会不会被青年评论员的一己之见而引入歧途呢?

传统曲艺和文化发展所面对的尴尬,并不在于文化传承的价值大家所不知,而在于当面对生存窘境和现代文明冲击时,传统曲艺和文化其实很难真正保持特立独行的自信。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和社会认可,除了公共部门的重视和保护,传统曲艺和文化还必须要自寻出路。电视节目中,青年评论员“恪守”的毒舌风格,其实在今天的大众传媒上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甚至成为一种博眼球、吸引观众的必备方法之一。传统曲艺要想形成新的社会影响力,就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平台,可如此就难以避免遭遇各种评价,甚至是外行的评价和故意的误读。或许,一条出路是,除了大众传媒,传统曲艺和文化节目能否有更多接触观众的平台和渠道?这些平台和渠道不仅尊重传统曲艺和文化本身,更应该可以让传统曲艺和文化接上地气,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观众。


本文栏目:戏曲资讯,关键词:,网址:《当高台花鼓遭遇荧屏“毒舌”》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31095.html


  • 上一篇:非遗剧种两夹弦 上演新编历史剧
  • 下一篇:90后“七仙女”的新年愿望:将黄梅戏唱响海外

  •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