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艺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随着教育学院化,如今有师徒之称的职业已经不多。梨园是保留传统习俗较多的行业。
不管教学条件如何提高,学艺途径如何多样,教材如何规范,戏曲最得精髓的东西,依然靠口传心授。流派的不同形成天然的门派,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正是有门户之别,有辈分之称,戏曲才能源远流长。
成为师徒,是一种很大的缘分,不光是遇见,还要心性想通。技艺相接,艺德相承,才能完成真正的点化。
秦中英90大寿收徒弟
10月10日午,著名粤剧编剧秦中英老师90华诞在中国大酒店举行。秦中英在寿宴上举行了一个收徒仪式。廖玉凤、林玉儿、何家杰三位弟子分别给秦老敬茶。秦中英说:“我没什么本事,就会写写小戏编编小曲。我没什么特长,就是命长!给我拜师不要磕头,斟杯茶就行了。我希望你们日后写的戏个个都比我好,你们的弟子又比你们好,这样粤剧就有希望了。”
简短的仪式,深刻的道理,弟子们感念于心。
两个多月前,著名粤剧演员李淑勤也在佛山粤剧传习所举行了收徒仪式。全过程包括:拜祖,由李淑勤向华光祖师上香;呈帖,弟子向师傅呈交拜师帖;过礼,师傅接帖,弟子斟茶、跪拜敬茶;礼成,师傅带领弟子向华光祖师上香。
李淑勤在收徒仪式上提出了学艺要求:“一、谦虚谨慎,努力学习吸取前辈的经验和造诣;二、要团结、坚忍、互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师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助精神;三、要敬业,要有为艺术发展勇于牺牲、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气度。”
除了传统的礼节外,这次拜师采用了带装拜师,拜师后,裴小明、李秋红、林广智、陈思怡四位弟子即作汇报演出,展现已有的功底。四位弟子分别担纲武生、小武、花旦、小旦、刀马旦等多个行当。
程美宝,躬行实践的历史学者
拜师之礼数,并非只是仪式,而是弟子在师傅的感召下,表达内心虔诚的方式。
仪式感本身就是戏剧必不可少的骨肉。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程美宝拜师时,就很注重行旧礼。程美宝是在2010年1月23日拜著名粤曲演唱家、陈鉴平腔南音传人陈丽英女士为师的。
程美宝早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时,就曾跟粤乐名家王粤生学唱粤曲。后来她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漂洋过海,念念不忘乡音。程美宝的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为了更贴近研究课题的地缘关系,她选择到广州工作。程美宝读过一本嘉庆年间的文人笔记《常惺惺斋日记》,里面有不少关于广府南音的记录,令她好奇又神往。此后,程美宝在研究华南区域文化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木鱼书及南音、粤讴曲本。她来到了一个曾经繁花盛开的花园。
程美宝是一个历史学者,她认为研究历史不能只翻故纸堆,而应带着理解之情去寻找被尘封的人类情感的碎片。她很喜欢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句话:“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落到她身上,就是研究岭南历史文化,不能不听粤曲、唱南音。程美宝说:“对表演艺术来说,并不能简单地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来对待。听闻甚至理解某些曲艺之道是比较容易的,但要我们的嘴皮、声带,以至全副身心将之付诸实践,却非一朝一夕之事。曲艺之道,是需要躬行实践的。”
2008年,程美宝在粤剧粤曲艺术论坛上,认识了陈丽英。她久闻陈氏南音之醇美,便欲拜陈丽英为师。陈丽英对她说:“唱南音,要有十年窗下无人问的心态。”
在拜师仪式上,陈丽英赠给弟子程美宝一本由陈鉴口述,陈鉴女儿陈燕莺抄写的《闵子骞御车》南音唱词。程美宝深深觉得,作为一个学者,能在民间艺人的土壤上接受系统的传授,是一种幸运。澳门瓦舍曲艺会会长沈秉和在拜师宴上写了一副对联相赠:“忍看世路难平,怨解绛唇,腔寻曲径,百年幽韵,分明见作场负鼓;喜得波澜莫二,情钩佚史,乐发南音,三秋板檀,便唱入佳话临川。”
一晃眼,程美宝拜师已六年。她说:“我每次上课,都有一种‘闻过即喜’的喜悦。有时候,我对于某些唱段的节奏感的拿捏即使做到基本准确,但陈老师还是会听出还欠‘一粒米’的距离,就是这‘一粒米’,足以使我在下课回家的路上,细细琢磨。”
程砚秋的拜师礼,是徐悲鸿的大作
梨园拜师佳话,自然少不了梅兰芳和程砚秋师徒。
程砚秋出生于满人没落家庭,三岁丧父,家境艰难,母亲送子学戏。他的第一个师傅荣蝶仙为人严苛,弟子要做繁重劳动,动辄挨打。程砚秋两腿曾被打至留下血块,多年后赴德国演出时,才施手术治好。砚秋天分高,刻苦隐忍,十五岁就崭露头角。遇到恩人罗瘿公,为他赎身、调理身体,教曲习字。
1919年,程砚秋在罗瘿公的安排下,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人缘极好,对人和蔼可亲。师徒二人终身保持亦师亦友,亦是竞争对手的关系。1921年程砚秋订婚,是梅兰芳夫人作媒。1923年正式成婚,婚礼又是梅兰芳主持的。
为了让程砚秋顺利拜师,罗瘿公专门请徐悲鸿画了《天女散花》图,作为程砚秋的拜师礼。《天女散花》是梅兰芳名剧,“散花”比喻梅兰芳传播艺术,遍地开花。罗瘿公在画上题诗:“后人欲识梅郎面,无术灵方可驻颜。不有徐生传妙笔,焉知天女在人间。”
罗瘿公对徐悲鸿的《天女散花》图赞赏有加,说:“真是名师出高徒,南海(康有为)眼里果然不差,悲鸿手段确堪称绝!”
梅兰芳也很喜欢这幅画,将画悬挂于拜师宴上,满堂宾客无不赞叹。
程砚秋多年后谈到此画,仍兴奋地说:“这幅画给我印象很深,将梅先生画得很美,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恰如一位天仙若隐若现地在云雾飘渺之中,身上的衣纹线条画得生动自然。这幅画有中国话的基础,有西洋画的技巧,所以惹人眼目。徐先生将这副画表现得寓意深远,作为向梅先生的拜师礼是再好不过的了,我还得感谢徐悲鸿先生为我准备了这份厚礼。”(《程砚秋日记》)
徐悲鸿所作《天女散花》图,至今仍挂在梅兰芳故居。时过境迁,莫说梨园,放眼世间,得此风雅,又有几人?(摘自 《新快报》)
本文栏目:戏曲资讯,关键词:梅兰芳 程砚秋 收徒 拜师 梨园 秦中英 ,网址:《梨园拜师保留的不仅是传统,更是对戏剧的虔诚》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