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豫剧大全 > 豫剧新闻 >

“草根艺术团”的文化追求


在河南省新安县五头镇有一群平均60多岁的戏曲爱好者,组建了一支“草根艺术团”。自己编排戏曲、相声、小品、现代戏、舞蹈等剧目56个,每年送戏下乡60余场次,走遍了五头镇的每个行政村,受惠群众5万余人次,将欢笑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2月17日,天蒙蒙亮,王花敏就和姐妹们起床。吃完早饭,王花敏回到宿舍,掏出手提包里的一次性针管和胰岛素,挽起手臂麻利地对自己进行注射。随后,又匆匆来到三楼的排练厅参加现代戏《母亲》的排练,这台剧目正月十四要参加县里举行的戏曲调演,在全县人民面前“露脸”,她和“伙伴”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像这样每天注射胰岛素,王花敏已经持续了4年。57岁的王花敏是新安县五头镇五头社区人,十七八岁时曾是当地戏剧团的一名演员,后来她远嫁到与家乡相距80多公里的外县,已经奶奶辈分的她随儿子在洛阳市区居住。老剧团解散时,她曾经伤心地哭过。自从五头镇成立文化艺术团后,王花敏又回到老家,成了一名演员。

王花敏的执着,让82岁的艺术团总顾问郭长寿颇为感动:“‘戏比天大’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直接!只要群众喜欢,俺们会一直唱下去!”

郭长寿是五头镇河北村人,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五头镇。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五头曲剧团名声很大,东到白马寺,西至三门峡都有五头剧团的身影。电视普及后,剧团日渐衰落,直至最后解散。精神没有了,思想就会滑坡。小麻将、小赌博、兄弟反目成仇、母子对簿公堂,乡风败退让他心痛。

如何重拾文明?包括郭长寿在内的几名老戏迷曾一度陷入茫然。2014年4月,几名退休老教师再也坐不住了,到镇里反映情况。五头镇对此十分重视,出资2万元从外地买回了一整套旧“装备”,乐器、道具、服装,整整装了20多箱。得知镇里要成立艺术团,镇区附近的爱好者纷纷报名,由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30多人。

旧“设备”看着数量不少,等真正用起来却常常捉襟见肘。道具、服装配不齐的,就自己做;乐器不够的,演员自己带。演员王春芬把她用了一辈子的老衣柜改造成了“棺材”道具,几块木板拆装方便,一块黑布稍微包装一下,很是实用。郭长寿说“重戏敬业,剧团演职员的血液和生命里全是戏”。

五头镇退休干部仝红旗曾在五头广播站工作过,板胡拉的有声有色,虽然住在县城但他每周风雨无阻要回到20多里地的艺术团排练;81岁的退休教师刘瑞云是五头镇有名的书法、绘画高手,在团里担任创作员和美工,一幅山水画让破旧的幕布有了生机;72岁的刘连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当过戏曲团团长,如今“官复原职”,他感觉又回到了当年。


本文栏目:豫剧新闻,关键词:,网址:《“草根艺术团”的文化追求》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yuju/zixun/31419.html


  • 上一篇:扎根中原沃土 唱响国粹京韵
  • 下一篇:“互联网+戏曲”的又一突破——戏缘APP2.0版本全新上线

  •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