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巍大山--樊粹庭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大文豪苏东坡描写庐山的名句。在豫剧发展历史上,樊粹庭可谓是一座巍巍大山,纵横广博,峰岭峻拔。
作为一名出身世家的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定地位的政府官员,樊粹庭热爱戏剧,但不像那些所谓的“绅士”、“名流”一样,抱着“赏”、“玩”的态度,站在高处指手画脚,而是切身实践,亲历亲为。上学时,他就时常粉墨登台,屡遭家庭责备,师长厌烦,同学嘲笑,被呼为“戏子”。之后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筹巨资买下戏院,亲自担任“班主”,“从此就将整个精力投入戏曲中”,凭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所固有一股“忍”劲、“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
为了豫剧事业,樊粹庭背逆父母、抛妻舍子,弃相对安逸的生活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如敝屣,奔波于荒岭野壑之间,栖身于破庙草庵之下;庙堂之上,不得不覥颜逢迎权贵地霸,江湖之中,不得不屈身酬酢痞棍游氓,遭白眼、受冷遇,把社会上说不尽的误解、嘲讽、中伤、欺侮、打击以及剧团内部形形色色的困难、挫折、分歧、争斗、背离等等都咽在肚里,扛在肩上,蹭蹬坎坷历尽,艰难困苦备尝,终于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开创了豫剧的新时代。
樊粹庭集豫剧的改革、创作、导演、教育、评论、管理、活动等于一身,各领域广泛涉猎,又均有卓越建树。无论是革新的幅度和胆识,还是创作成果的数量、质量及其巨大影响,樊粹庭都能称得上是豫剧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杰出人物,无愧于“豫剧第一人”和“近现代豫剧之父”的称号。
樊粹庭从1935年开始对豫剧的改革,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剧本、剧目、表演、唱腔到化妆、舞蹈、服饰、乐队,整个豫剧的戏容戏貌都有了很大改变,焕然一新。
但最主要的,樊粹庭对豫剧的改革还是在戏剧理念和剧目创新上。
樊粹庭知识渊博,通晓戏曲艺术,具有革新精神,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一生共创作、改编、整理豫剧60多部,其中大部分都是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且有多部被京剧大师尚小云等移植为其他剧种。但他却不以剧作家自居,常对人说:“我是个好导演,我擅长导演工作,编戏不如我的导演水平。”确实,樊粹庭花在排戏上的时间和精力,要远多于用在写戏上的。
樊粹庭在导戏的过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排演工作,通过对戏剧性和人物的理解,指导演员在台上给观众呈现精彩的场面和演技,包括演员的举手投足、一字一腔,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传神入化。靠这些功夫的积累,塑造出豫剧新的形象,最终脱掉“粗俗”的帽子,提高了豫剧的文化品味,使“土梆戏”走进了城市,拥有了更多的观众,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1948年西安解放后,樊粹庭欢欣鼓舞,激情万丈,再次焕发了艺术青春,努力用新思想来表现新生活,创作出《再生铁》、《吕四娘》、《水工郑国》、《钱塘射潮》、《杨满堂》、《劈山救母》、《王佐断臂》、《李慧娘》、《火焰山》、《一斤粮票》、《奇袭奶头山》等大约35部优秀剧作,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歌颂赞扬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勇敢。
樊粹庭的作品塑造一大批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既继承了中国戏曲中的民主精华,又极具当代新女性特点,赞美和歌颂中国妇女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的作用,做出的贡献,闪烁着知识分子民主思想的光华。他的作品在艺术上和豫剧传统中的优秀剧目一脉相传,生活气息浓郁,感情色彩丰厚,达到了通俗而不粗俗,易懂但有文采的境界。
樊粹庭对豫剧发展所起的作用,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承认,曾当选为西北文联和西安市文联副主任,担任西安市政协委员和西安市各界代表会议代表,并当选为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但是,在一些政治运动中,樊粹庭也受到过严重冲击,受过不公正待遇。尤其是在豫剧的故乡,樊粹庭的老家河南,从1954年到1955年,掀起了一股批判樊粹庭的浪潮,《河南日报》发表连篇累牍的文章,把他的许多剧作都说成是“封建主义糟粕”。
但人民是公正的,观众是公正的,历史也是公正的。樊粹庭对豫剧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1957年,正是反“右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樊粹庭率狮吼一团到郑州演出,一天晚上上演《女贞花》,戏演完了,观众却不愿离去,连续呼喊着“樊粹庭到台上来!”“樊粹庭到台上来!”
樊粹庭满心惶恐地从旅馆赶到剧场,以为迎接他的会是一阵大批判的暴风骤雨,但当他“硬着头皮”登上舞台,剧场里立刻暴风骤雨般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个剧作家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樊粹庭“从事豫剧以来没有过的事”,也是其他任何剧作家难以遇到的事。那一刻,身材不高、清瘦文弱却有一身硬骨头的樊粹庭哭了,在家乡父老面前哭得泪流满面,哭得酣畅淋漓。
那眼泪,一行是艰辛,是委屈;一行是成功,是感激!(来源 樊城《豫剧春秋》第二十章)
本文栏目:豫剧名家,关键词:吕四娘 樊粹庭 再生铁 水工郑国 钱塘射潮 ,网址:《豫剧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巍大山--樊粹庭》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yuju/mingjia/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