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冯玉萍喜获“三度梅”暨舞台生涯40年专场演出在老北市剧场举行。在之前举办的梅花大奖座谈会上,冯玉萍发言时几度哽咽,“从《风流寡妇》中的吴秋香,到《疙瘩屯》中的喜莲,再到《我那呼兰河》中的王婆,她们无一例外,都是骨子里散发着黑土地的气息,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东北女人。此时此刻,我只能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恩、回报、责任、担当、珍惜。我要感谢我生活的这片广袤的黑土地,感谢所有热情的东北人民……”
在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评剧花派传人冯玉萍获得梅花大奖,是评剧史上首位获得“三度梅”殊荣的人。梅花奖有“中国戏剧奥斯卡”之称,“三度探梅”是所有戏剧演员的梦想,40年中冯玉萍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切的?让我们走进她的生活,听她和亲友讲说一段段家族、师门里的故事。
少艺班晚睡早起的“大师姐”
1959年11月11日,沈阳评剧院建院。八天后的一个下午,沈城一户人家的小土炕上生了个女孩,长辈为她取名“玉萍”,寓意“像一朵玉色的萍荷,在芙蓉的花色中独居芬芳”。冯玉萍现在也不清楚,从未与艺术搭边的父母如何想出如此有意境的名字,“我名字中带‘萍’,可能命中注定与评剧结缘吧。”
冯玉萍的母亲杨淑琴介绍,“我是商场售货员,她爸爸是螺钉厂工人,按理说家里没啥艺术细胞,可这孩子打小就和旁人不一样。以前家里没玩具,孩子们都围着话匣子(收音机)转,各式的曲目,只要一沾冯玉萍的耳朵,保准能给你唱出个大概。”一次,杨淑琴单位搞联欢,同事们开玩笑对六岁的冯玉萍说,“看,那有台子,小孩子来了都得表演。”小玉萍没犹豫,爬上台唱了曲《敖包相会》,后来同事们都感慨自己排练了两个月,还没这孩子随口唱的出彩。
上小学后,冯玉萍成为班里的文艺委员。13岁时,沈阳评剧院到学校里招学员,冯玉萍胆子大不怯场,按着在话匣子里学的样板戏,声情并茂模仿李奶奶的音调唱了一段。一曲唱罢,评剧院带队的雷声惊呆了,“这丫头行,嗓子够亮!”后来,冯玉萍在父母和班主任陪同下到沈阳评剧院考试,主考官们坐成一排,穿着统一的军大衣。后来,冯玉萍才意识到,那天出现在招考现场的人,是怎样一群在评剧界闪耀光辉的人: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李少泉……
1973年1月,冯玉萍正式到沈阳评剧院少艺班报到,冯玉萍被分在韩少云门下。小组九人里冯玉萍年纪最长,被选为组长。“班里的同学大多八九岁,我年纪长,柔韧性就差一些,别人劈腿能扬到头顶,我勉强能伸到腰部;别人下腰是拱形,我怎么弄都像平板。”为了锻炼自己的柔韧性,冯玉萍早起晚睡,除了吃饭睡觉,把所有的时间都耗在练功房里。杨淑琴回忆起女儿练基本功那几年,心疼不已,“她个子大,劈跨、翻跟头都要困难些,有时候练倒立汗水和血水一起往脸上淌……”
本文栏目:名家轶事,关键词:,网址:《携手评剧40载 梅开三度香满径》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mingjia/yishi/2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