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戏曲发展之戏曲缘何知音少


常有人说“戏曲太慢,唱词听不懂……”的确,戏曲综合了音乐、舞蹈、武术、美学、历史、人文……多方面的知识,更何况还有“尖团字”、“上口音”、“中州韵”、“京腔汉调”等讲究,在时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实在是个消耗时间的“奢侈品”。

欣赏京剧,需要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知道这出戏讲的是什么,才能够在剧场里坐下来,看进去,这大概正是剧场里老戏迷多,新戏迷少的原因。戏曲里俯拾可得的历史典故,一句七言唱词里往往含有不止一个典故,唱词之于喜爱戏曲的人早已烂熟于心,连缀起来的两句七言唱词,所呈现的美丽画卷、动人情境,自然妙不可言。

以一部《西厢记》为例,是昆曲、京剧、越剧的经典剧目,也是常演剧目,不同剧种的版本,唱词有所不同,越剧《西厢记·琴心》一折中,崔莺莺唱词云:“他不作铁骑刀枪把壮声冗,他不效缑山鹤唳空,他不逞高怀把风月弄,他却似儿女低语在小窗中。他思已穷,恨未穷,都只为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已通,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这几句唱词句尾押韵工整,平仄铿锵,读来朗朗上口,颇富节奏,这里“缑山鹤唳空”的典故缘自“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凰鸣,遇浮邱公接上嵩山。后于七月七日乘白鹤过缑山,拱手谢别时人而去。”如果不是查阅书籍,我实在不知道这个“缑山鹤唳空”的典故,这也是许多刚刚对戏曲产生兴趣的观众常说“看戏要带个懂戏的人同去”的道理。

记得采访指挥家郑小瑛时,她说:“观众是需要培养的。票价那样昂贵,还要用意大利语演唱,唱的人面部表情夸张,外语水平未必那么好,许多都是用汉语拼音标注的,歌唱演员自己不懂,观众也听不懂,恐怕意大利人都听不懂。音乐成了冰冷生硬的东西,那不是我们想要的音乐!”那天采访结束时,她挥笔写下“我希望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常有人说,“京剧就那么几出骨灰级的老戏,来来回回演”,其实新编剧目有不少,只是由于人们对故事情节不熟悉,即使在剧场贴出海报,也鲜有人问津。2011年11月,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京剧节”中,涌现出不少新编剧目,比如江苏省京剧院以后蜀花蕊夫人的传说为题材的京剧《花蕊》,唱词有“恨压眉峰诗骨瘦,愁剪眼波蝶梦休”之众多清词丽句;北京京剧院以宋庆龄1927年在武汉的经历为蓝本的《宋家姐妹》,立意深刻,唱腔优美,唱词文笔流畅考究,可是如果没有看过故事介绍,没有听到、读到这样美丽的词句,恐怕大多数观众舍不得花上百元买张票去看。

艺术的百花园里,我们愿意看到古今中外艺术百花齐放的景象,并非执拗地期待中国戏曲独步天下的局面产生。然而我们的戏曲的确是一棵需要呵护的娇贵的植物,希冀被了解和认同,希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浸润人心。

一出戏圆满成功,每一位演员在台上不能有一点疏忽,每一个动作都不能失误,每一句台词都必须准确无误,音乐、灯光、道具的配合,天时、地利、人和。需要热爱它的创作人员,演职人员,需要读懂它的观者听众,需要人缘,需要气场。“振兴京剧”的口号喊了三十年,很多时候,不喜欢是因为不懂得,知音少,同志仍须努力。


本文栏目:戏曲资讯,关键词:,网址:《戏曲发展之戏曲缘何知音少》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4610.html


  • 上一篇:民族戏曲的生命步态 陈彦教授论坛上的讲演
  • 下一篇:探索中国戏曲走向的有益尝试

  •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