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锡梅:太康道情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朱锡梅,女,太康道情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40年出生,1954年参加道情戏剧班学习,首批道情演员,其音润甜美,吐词清晰,行腔质朴圆润,声腔委婉耐听,演唱质朴大方,动作潇洒,神形兼备。被誉为“道情小生泰斗”。
1994年退休,太康县前街人,国家二级演员(副高职称)、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太康县第五届人大代表,第六届政协委员。1979年,在郑州举行的河南省戏曲表演中,她曾与常香玉、马金凤、申凤梅等大师同台演出,足见其在戏剧界的影响和地位,堪称道情这一稀有剧种的代表演员。
朱锡梅自幼爱戏。她出身贫穷,半岁丧母,跟随帮人做佣工的祖母生活。想看戏却没钱买入场票,因此,每当有正规剧团演出,就常常踮起脚尖在剧院外倾听。1951年11月,开封市豫剧团在太康县剧院演出一星期,她硬是背着书包,搬着板凳,背着奶奶逃学一周,一场不落的趴在剧院的墙头上听了7天。汽油有天下午听着听着,不知何时下起了小雨,入迷的朱锡梅全身淋得湿透竟浑然不觉,散场了她仍然沉浸在悦耳动听的唱词之中,心不在焉第随着人流往家赶,直到奶奶问起书包和板凳时,才猛然想起,两样东西全忘在了剧场外,结果被奶奶气得打了一顿。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时朱锡梅就已经能惟妙惟肖第学唱一些戏曲名段,是学校小有名气的骨干了。
1954年,14岁的朱锡梅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太康戏校,开始圆自己的演员梦了。她珍惜时机,勤学苦练,很快成为学院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1957年,太康县道情剧团一成立,她立即调进来,担起最主要的角色——小生行当。从此,与道情结下了不解之缘,风雨同住30年,直到退休,为这一稀有剧种的成长、成熟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心血。
朱锡梅天生一副好嗓子,声音清脆圆润,唱腔刚柔并济,婉转曲折,高下疾徐,如珠走盘;而且吐字清晰,人称不要字幕的演员,一字一句都能送到观众耳朵里。
表演则端庄大方,铅华尽洗,一切从塑造人物的需要出发,从不故意地显功夫、露“花活”,朴素自然,富裕内涵。
太康道情的剧目《王金豆借粮》亦是朱锡梅的成名作品。她饰演王金豆时年方17岁,刚进剧团不久,却出手不凡,能仅仅抓住所饰人物孝敬寡母、忠于爱情、贫而不贱的特点,把一个落难公子的形象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出来。那美妙的唱腔,那俊俏的扮相,那窘迫却不失潇洒的的神韵,那切合人物身份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令人耳目一新,赢来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朱锡梅一戏唱红,新建的道情剧团也一炮打响。
接下来新编历史剧《张廷秀私访》,她出演主角张庭秀,进一步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广泛的好评。剧中《花园》一折,260句唱词,她采用铜器垛的板式,巧妙布局,似说似唱,跳闪自如,长腔短调相互搭配,似清泉出涧,一脉灌注,悦耳动听,被誉为朱锡梅一绝,成为道情戏曲的名段。
此外,朱锡梅主演的《雷宝童投亲》、《跪洞房》、《白玉楼》《双拜寿》等剧目都是太康道情剧几十年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朱锡梅以她的艺术实践,大大改变了道情过去重唱轻做,不注意表演和过于粗俗的缺陷。她曾不止一次第向常香玉、申凤梅两位喜剧泰斗以及豫剧名生王素君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将“唱”和“做”结合一体,“雅”和“俗”融为一炉,使道情在唱腔和表演两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它的影响力。
朱锡梅奉行常香玉“戏比天大”的箴言,尤其爱岗敬业。近四十年中她一直是剧团的“台柱子”,许多重要剧目都由她担纲主演,而她为了演好戏,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甚至把个人的身体状况也置之度外。1963年,道情剧团在漯河骡马交易大会上与当地享有盛名的漯河豫剧团唱对台戏,已怀孕6个月的朱锡梅不顾全身浮肿,一连唱了15天,每天3场,共计45场。当最后一场拉下帷幕时,他一下子瘫痪在后台上,好多热情的观众目睹此景,都感动流下了眼泪。
1979年“八一”建军节之际,剧团接到任务,要到目部队驻地慰问演出。当时朱锡梅正患重感冒,发烧到39度。团领导非常为难。朱锡梅知道情况后主动请缨,她到医院吊瓶点滴,病情稍一缓解,不等高烧退尽,便强打精神,登上舞台,完成了慰问的任务。
平常她从没摆过主演的架子,到外地演出,不吃小灶,不住单间,转台时帮新演员背包,给老同志拎东西,或者争着收拾道具,搬卸戏箱。这种高尚的戏德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受到了大家由衷的欢迎,至今仍在剧团传为美谈,并且被发扬光大。
本文栏目:戏曲资讯,关键词:白玉楼 王金豆借粮 张廷秀私访 朱锡梅 双拜寿 ,网址:《朱锡梅:太康道情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