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谨最近很忙。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除了日常的工作,他最近还多了一项要操心的事——9月19日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即将开班,傅谨是这个班的班主任。
即使如此,作为戏曲评论家,他仍愿意抽出时间说说“师徒”的事儿。
傅谨认为,曲艺也是手艺活。“手艺人敬重师傅,尊师重道,这是规矩,是做人的底线。”说起来,傅谨也是手艺人出身。1971年,14岁的傅谨进入衢县峡口篾业社当了一名篾匠。他说,自己十个手指头明显比常人粗壮,这是8年篾匠生涯对他身体改造留下的印记。
傅谨说,他们当时跟师傅的关系,像父子一样。
如果由郭德纲与曹云金的师徒之争说起,傅谨认为曲艺跟戏曲不一样。
“曲艺中相声和戏曲的技术含量不一样。因此,学相声的时候,真正由老师教给学生的并不多。相声的天赋重要性远远超越老师教授的重要性。戏曲则相反。”傅谨坚持认为,“戏曲需要身体各个部分动起来,而相声则是语言表达的训练,简单得多。”
就像几十年的票友,一上台唱戏就露馅,傅谨说,“戏剧的台风、气场、一招一式,都是需要师傅教过的。而二人转,抖抖小机灵也可以,完全可以自学成才。”
“德云社是一大帮人一起学的,也不是纯正的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教授学习方法,而他们的经济利益纽带非常明显。经济利益太多了以后,纯粹的感情就少了很多。”傅谨不认为德云社是传统的师徒关系。
傅谨觉得,郭德纲门下,经济纽带超过感情纽带。“在金钱为核心的师徒关系里,他现在的做法过了,他没有资格指责学生。”
那么,传统的师徒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又经过了怎样的演变?哪些可以继承,哪些需要扬弃?
传统师徒关系是怎样的?在当下它有哪些演变?
口传心授
是曲艺的必然选择
在傅谨看来,不仅是相声,任何以身体为载体的艺术形式,都需要口传心授,比如芭蕾、比如小提琴。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子,要以人本身的素质来调整教学方案,因此,培养不可能标准化。
本文栏目:2016年戏曲新闻,关键词:,网址:《戏曲评论家傅谨:自学成才,在戏曲界五百年或出一个》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6/3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