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是我国明代大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日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代的文化最杰出代表,汤显祖的影响不仅笼罩了明晚期,也弥漫在其后诸如万树、蒋士铨、黄韵珊等诸多大家,以及《长生殿》《桃花扇》《红楼梦》等多部作品。
国内对汤显祖的系统性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直至上世纪80年代,渐渐成为学术领域的一个新热点。然而在社会的普遍认知里,汤显祖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同时代的莎士比亚。今年,借着其逝世400周年的纪念,各地重新兴起了一股汤显祖热。汤显祖究竟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如何真正认识汤显祖的价值?本期百家圆桌,邀请3位在文学、戏曲和历史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聊一聊这个话题。
嘉宾:
周育德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汤显祖研究会会长
郑培凯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中华学社社长
汪涌豪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问题一: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里说,尽管汤显祖著有10卷《玉茗堂文集》和18卷诗集,“然其得大名者则在《四梦》而不在他的诗文。”这和我们今天对汤显祖的印象也是相吻合的,很多人提到汤显祖,就是昆曲,就是《临川四梦》。为什么?
周育德:的确,汤显祖流传在世的诗歌将近有2000首,还有几百篇古文和几百封尺牍。这是不得了的。莎士比亚除剧本之外,只有155首十四行诗和两首叙事长诗。汤显祖是明代晚期文坛上很重要的一家,他的一些文学主张和公安派的三袁有点像,即提倡言情,提倡说真话,讲究独创,讲究题材新颖,讲究在形式上的通便,反对当时文坛上前后七子提出的诗比盛唐文比秦汉的模拟作风,这在当时是有革命性的。尤其是提倡言情,所谓情窦自他而开,响应者甚众。
但是一说起汤显祖,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他的戏曲创作,尤其是《牡丹亭》。这首先因为《牡丹亭》的文学成就很高,当时成为出版业的畅销书,“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而且戏曲和诗文不一样,在很长时间里,读书只是文化人的事,而戏曲是大众化艺术,推上舞台后,比纯粹的纸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大。
郑培凯:我很早就发现这个有趣的问题。其实你打开清初编撰的明史,里面关于汤显祖的记载是非常简单的,根本没有提到他写戏,而是说他曾经因为上书批评当时的首辅而被贬官,然后把他上的书整个列在明史里,表示他是一个清流的官。至于文学方面的成就,只是一笔带过,说他年轻时文章就写得很好。没了。
本文栏目:2016年戏曲新闻,关键词:,网址:《汤显祖,不止是昆曲》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6/33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