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二人转之乡”时隔34年推吉剧新戏


       梨树县,二人转的发源地之一,一个有195年历史的东北小县;吉剧,一种脱胎于二人转中“拉场戏”的地方戏曲,发展55年,在吉林省拥有广泛群众基础。17日、18日,一部来自梨树县的吉剧新戏《狼妻》登台长安大戏院。人物大棱大角、情节大转大折、情感大悲大喜,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让首都观众领略了吉剧独特的魅力。

 

       《狼妻》是梨树吉剧沉寂34年后推出的首部新戏,此番能晋京演出,得益于文化部组织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很多观众不太相信,这样的原创大戏竟出自一个县剧团。在吉林全省6个吉剧传承基地中,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是唯一的县级剧团。

 

       “1995年我刚来团里的时候,只有20多人。”团长赵丹丹回忆,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诞生于1955年,比历史上第一部吉剧《蓝河怨》还早4年。不过,上世纪90年代,传统戏曲举步维艰,梨树吉剧这支独苗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工资只有几百元到上千元,有的演员上街卖起了辣椒油,还有的靠伴宴表演贴补家用。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里,剧团一直靠复排老戏生存,无力新创剧目。到了2012年,剧团经历文化体制改革转企,乐队只剩下4个人,演员一口气走了18个。

 

       “剧团虽然不景气,但吉剧深受观众欢迎,舍不得丢啊。”赵丹丹说,在梨树县,上至拄棍儿的、下到懂事儿的,人人都懂点儿吉剧。演员表演时要是“隔山遍海”跳着词唱,马上就会被观众听出来。就冲着全县观众的厚爱,剧团也不能倒。

 

       改制后,剧团争取到县里的公益性岗位用人指标,广招新人,连续几年招了32位演员,占全团总数80%。新演员有山东的、辽宁的,还有内蒙古的,他们都毕业于艺术专业学校,但大多没学过吉剧。

 

       入了团之后,真正的训练才开始。吉剧讲究“唱、说、扮、舞、绝”几项基本功。就说“绝活”这一项,演员就得学会甩手绢、打洽拉器(竹子或木头制作的一种打击乐器)、长水袖等绝活。“团里立下规矩,要求新学员3个月要学会花样大板,不少新演员手都练得流了血。”赵丹丹说,2014年,在做好充分准备后,《狼妻》终于诞生。

 

长安大戏院舞台上,剧团尽情展示着他们传承吉剧的成果和热情。台下,观众随着剧情或嗟叹、或开心。演出结束时,观众起立鼓掌数分钟,不忍离去。一个本来只囿于吉林本地的戏曲形式,正悄悄扩张着自己的“地盘”,吸引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观众。(记者 李洋)


本文栏目:2016年戏曲新闻,关键词:,网址:《“二人转之乡”时隔34年推吉剧新戏》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6/32987.html


  • 上一篇:2016中国评剧艺术节:营口排演大型评剧《李三娘》
  • 下一篇:湖南组织“湘戏晋京” 12台湖湘地方戏曲集中亮相北京

  •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