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越调形成以后的地域分支情况如何?
答:约18、19世纪之交,越调戏在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襄阳一带形成后,其演出原本表现为三种形式,即越调乱弹(大戏)、越调皮影和越调木偶(均属傀儡戏)。鄂西北的一支,主要是大戏和皮影,流行区域在全盛时曾达谷城、宜城、南漳、保康直至荆州、宜昌等20余州县。道光年间名伶“锤子”“滚子”等曾到汉口演出过,观众反映他们“武戏演得好(真刀真枪),像飞贼一样”。有据可查的著名班社为光绪中叶谷城的泰和班、三盛班及清末民初光化的宏舂班、枣阳的阳春班和襄阳高庙的永庆班等。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最后一个班子在老河口解体后,湖北这一块便再无越调大戏,而仅有个别业余剧国和一些越调皮影班子零星活动在出乡僻野。20世纪60年代初湖北方面也曾对散居各地、当时仍健在的几十名老艺人进行过调查,发现近半数其本人或上辈是从河南迁来流入陕南的一支,脉络更是清晰可寻。据陕西方面调查:“越调在安康、洵阳、平利、白河等县确被称作月调……光绪初经常有河南的越调班了到洵阳一带流动演出。”一年多以后,因洵阳遭水灾,班了星散,留下来的李大架了、李二架子、蓝定子等艺人(多为河南淅川、内乡人)又教会了几个徒弟,并开始用皮影演出(时在光绪二十年前后),于是“越调皮影”从此成为安康一带的地方小戏。后历经近半个世纪,四代传习,至抗日战争未期已逐渐衰落,到“十年浩劫”时到底还是被彻底摧毁了。
目前,已经只剩下河南这一块了。由于这里是越调的主根,所以1830年迄今,它一直是雄踞河南数十个剧种的前三名。老一代名演员如筱金钩、和尚娃、杨四、李桂红、史道玉、张秀卿、杨小凤等,都是这个剧种的佼佼者;特别是曾经六次把河南越调演到北京城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更以鞠躬尽痒的精神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本文栏目:戏曲知识,关键词:,网址:《越调形成以后的地域分支情况如何?》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xiqudaquan/wenhua/zhishi/28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