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史依弘来到上海大剧院,为下个月她和傅希如合作的新编京剧《新龙门客栈》做宣传。除了主演,史依弘还有另外两重身份,她既是这部戏的制作人,也是弘依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一边是上海京剧院力捧的角儿,一边借助自己的知名度与社会资源合作原创或推广京剧,这样的案例在上京并不少见。相比上海国有文艺院团推广的“一团一策”,上海京剧院的“一人一策”模式为角儿们张开了“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可以在更自由、更开明的环境下走好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
提供坚强后盾
此次京剧《新龙门客栈》由上海京剧院与弘依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也是弘依梅公司成立3年以来第一次主要承担制作的大戏。史依弘是在长江商学院读书时与梅建平教授结识的,当史依弘表示自己一直梦想着拥有自己的剧团,梅建平说,或许我们可以从做一个公司开始。现在,史依弘在宝山有了自己的依弘剧场,还有了自己的表演团队,但上京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借助上京的力量,弘依梅的这群年轻演员享受到与国有院团演员同样的机会。就连史依弘自己也说:“明年就是我在京剧院的第30年了,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有了好戏一定优先和京剧院合作的。”
史依弘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04年,王珮瑜就曾离开过体制,时任上京院长的孙重亮对她说:“随时欢迎你回上海京剧院。”没想到,孤军奋战屡屡碰壁的王珮瑜真的回来了,并在2010年采用了全新的方式开拓自己的京剧事业。她创立了瑜音社工作室,工作室的主要业务和京剧院的工作进行互补,在上京她依然是老生演员王珮瑜,台上唱骨子老戏时,为她垫戏和配戏的始终是上京的团队;在工作室里她则是“瑜老板”,需要操心IP授权、节目制作和京剧教育三大板块的工作,在频频跨界中成了最“网红”的京剧人之一。
挖掘内部潜力
相比前两位的运作是在向外扩张,上京丑行名角严庆谷的转型可谓是“墙内开花”。2015年底,上京就推出了由第三代郑(法祥)派传人严庆谷领衔主演的“大圣来也”郑派悟空戏系列展演。对于这次跨度为一年的系列展演,上京首次尝试“制作人团队制”,由主演严庆谷来担任制作人,负责整个项目。这一试,让严庆谷捧出了6场演出平均每场票房逾10万元的成绩,又趁热打铁连做了三季“小丑挑梁”系列演出。
这几年戏曲演出的台下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但要让观众的看戏体验更加好,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国有院团体制内允许名角以工作室等方式与社会资源合作,共同推广京剧而不是“圈地自萌”,对打开戏曲新的发展格局是有积极意义的。严庆谷觉得,“这种多元的探索应该越多越好,我们不怕失败,而是勇于去尝试,这才是我们京剧院应该有的一种胸怀。”
探索制度规范
让每个角儿都能走好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是上京放手的主要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一批戏曲前辈搞承包,自己带团闯出一片天。在当下,国有文艺院团同样有理由打开大门,借助社会力量去进行融合发展。上京常务副院长张帆表示,上京跟社会力量合作,一方面是保护角儿们的艺术热情,另一方面是看重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在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优势。
但站在国有院团的立场上考虑,名角儿是院团的重要资源,这样的放手自然也不是无限度的。近几年,上京就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方面保证名家在院团内的演出场次,同时设定名角在院团之外参与的演出的上限。但也有例外,上京与名家工作室签署的协议里,专门有“一事一议”条例,有些京剧院参与共同出品剧目,则不受院外演出场次的数量限制。
正如名家们对京剧院有着深厚的感情,京剧院也不遗余力地支持着每一个有梦想的艺术家,张帆说:“上海京剧院有着深厚的剧目积累和独特的人才优势,只要对京剧艺术发展有利,我们一定尽可能支持,这样相辅相成的新模式我们也会继续摸索,寻求更好的共赢方案。”(记者 赵玥)
(摘自 《新民晚报》)
本文栏目:戏曲新闻,关键词:青衣 史依弘 新龙门客栈 ,网址:《从“一团一策”到“一人一策” 隐形翅膀助名角飞翔》地址:https://m.xiquwenhua.net/news/201903/34547.html